书名中有“深度”二字,阅读后发现深度不足,而广度不错,囊括了很多以前看过的思维方法,作为知识快餐书正好,开卷有益,偶有启发。

印象比较深的是书中第一章的5Why和5So思考方式。前者通过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来挖掘事物的本质,梳理现象背后的因果链,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虽好,但实际操作有难度。难的不是方法,而是大脑天生的惰性:不想做过多的思考,容易止步于浅层的原因,一般问一到两个why后,就满足并停止思考。所以,要将5Why方法内化成为习惯,必须克服大脑天生的惰性,不断地实践,并从中获得收益,形成良性的正循环。

如果说5Why是向前追溯原因,那么5So是向后追寻结果。So的意思”所以呢”,”怎么样?“,”会产生什么影响?”。5So就是不断地追问一个事物产生的结果,并探求对未来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下雨,得出今天不好打车的结论,就是这种思维的简单应用。与5Why的情况类似,一般人脑止步于浅层的推断,即通常进行一到两步的So推断,不作过深的思考。这种做法是符合大脑经济性原理的。

因为大多数So推断都是概率推断,比如A到B,不是A的发生一定导致B的发生,而是以一定概率导致B发生。如果推理链条加深,例如A到B到C到D到E,每一步的推理都要乘以小于1的概率,最终A导致E的发生可能性就很小。但大脑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来维护加深的推理链条,对比推理结果的微小确定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脑不善于5So思维了。另一个原因,现实生活很复杂,事件A的发生可能会导致B,C,D同时发生,还得对比、探讨每种可能的概率大小,而大脑处理概率的能力较弱。

所以,作者尽管以A股市场为例说明5So思维的好处,但还是有必要清晰认识该方法的局限性和代价,避免盲目的推崇。书中也有提到,不管是5Why还是5So,都有赖于丰富的知识作支撑、作后盾才能发挥威力。离开知识的思维方法,只是空架子,难以发挥作用。这也启发我们学习思维方法不能脱离自己的本行本业,要将思维方法与手头的所学所用结合起来。

从商业的角度,书中提到的生态思维、池塘思维也会带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