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常识,我们理所当然认为质量、价格和广告力度是决定一个产品比另一个产品流行的原因,但这些认知并不能解释为什么Youtube中某个视频拥有更高的点击率,同样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某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量10万+。本书作者采用社会影响和口口相传来解释上述现象,并列出传播现象背后的六个核心原则。
这六个原则的表述见文末,此处不多说。书中的很多案例,基本的生活常识就能解释,并不需要借助这些原则来解释。罗列这些原则,更多是提供一个思考框架,在你开发自己产品的同时,可以方便地无遗漏检视这些原则,并尽量将这些原则融入到产品中,助理产品的推广和营销。
这里提下与我们常识违背,只能借助作者的原则解释的书中的案例。
案例1 适得其反的禁毒广告:
美国的青少年反吸毒活动,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许多的公益广告进行宣传,但实际上却起到相反的效果,这些广告反而让更多的青少年吸食大麻,为什么?基于可观察性和社会认同性。禁毒广告将吸毒这种私密行为媒体公开化,让人误以为身边有大量人在吸毒,某种事做的人越多,其他人为追求认同感也会跟着做。
案例2 校园酗酒问题:
校园内各种喝酒的危害性宣传,没有能改变大学生的酗酒行为,那么是大学生真喜欢喝酒么?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内心是反感喝酒的,为什么又饮酒不断呢?因为行为是公开的,而想法是私密的。所以,要减少酗酒问题,只要将私密的想法公开即可。最后的做法,校报上刊登广告,只阐明事实:大多数学生每年只喝一两次酒,在舞会上69%的学生喝酒不超过四杯,效果是将酗酒人数降低30%。
这六个原则除了营销上的应用,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学习。比如诱因原则,可以让学习内容与日常身边的事物发生链接,时时刻刻处在学习氛围中;比如公开性,将自己的目标公开在朋友圈,让友圈来监督你。
六个原则:
1.社交货币:你所谈之物,塑造了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社交货币让我们更愿意与其他人聊天;
2.诱因:让你的产品、想法容易被人提起;诱因能让人们想起需要传播的事物;
3.情绪:高唤醒情绪,能激发人的某种情绪,引发人的行为;高唤醒的情绪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在做完某些事情后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4.公开性:被更多人看到;公开性告诉我们能够看到的东西,会让传播的效果更好;
5.实用价值:有用的内容;实用价值的信息无论何时我们都是愿意分享的;
6.故事:信息编织进故事中,产品和想法随着故事而传播;故事更具生命力,可以将上述五种原则编制进故事,让故事载着信息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