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我喜欢这本书中的案例和作者的经历,但不喜欢正本书的组织结构和措辞。

本书开篇作者给出13个当今世界的儿童死亡率,预期寿命,贫穷人口等相关选择题,每个题目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这些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联度很少,所以如果你没查过相关数据,很难根据个体经验做出准确的回答。正常情况下,你的答案正确率会比较低,然后作者就趁机指出我们如此无知的原因,也就展开全书的主要内容:十个人类本能造成思维缺陷。

全书围绕这十个思维缺陷展开,每个缺陷对应一章的内容,另外在每个章节中,还会逐个回溯开篇的十三个选择题,进一步论证一般人的无知是由某个思维缺陷造成的。我不否认作为个人存在上述的思维缺陷,但作者反复通过答题错误来论证他人的无知,实在让人不以为然。如果仔细去看每章的内容,基本上是开篇的十三个选择题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作者的个人故事有亮点,有活力,给人启发;相对的,作者罗列的十个思维缺陷显得教条化,学究气太重,有点乏味。另外,全书行文重文学,赘述是长效流行书的通病之一。

全书主要的亮点在于发生在作者身边的故事,以及作者全球各地工作演讲的经历。

1.”数据有它的局限性,仅仅在数据有助于理解背后的现实,我才喜欢使用数据”

书中提到莫桑比克的总理认为自己的国家在经济上有很大进步,其判断的依据并不只是统计不够准确的GDP数据,而是其国民在每年5月1日全国游行活动所穿的鞋的质量。因为该游行活动是该国每年例行的盛大活动,每个人都会穿自己最好的鞋,所以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

2、不同的视角解释同一事物,可以获得事物不同的侧面,从而激发人不同的行为

如果从贫富的角度看,古巴是1995年全世界所有穷国中最健康的,同一张图,如果从健康的角度去看,则古巴是所有同等健康国家中最穷的。前者的表述,容易让人满足现状,而后者能激发古巴人:为什么不变得像其他健康国家的人一样富有呢?

3、”在极度贫困下,你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事情做得完美,如果你这么做,你就是从其他需要资源的地方窃取资源.”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要面对局部的具体生活,所以比较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状态,如何避免呢?依靠数据。作者在非洲某儿科医院,作时,每年有946个孩子被送进医院,其中52个小孩死亡,占总数的5%。但是整个社区的儿童人数15000人,每年有26%的儿童死亡率,即3900名儿童死亡,而仅有52名儿童死在医院,所以作者作为医生看到的死亡人数仅是其工作范围内的1.3%,因此,作者的行动指南是:对送来医院的儿童做有限的标准治疗,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整个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4、”学校从来不会这么做:抱歉,我们以前交给你的知识已经过时了,请返回学校,我们将对你的知识进行升级。”

社会快速发展,新知识新信息密集涌现,我们在学校知道的很多知识、观念都会因为时过境迁而落伍,作者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分类概念为例,认为这两个概念已经不适用于当今世界,并指出按照日均收入的四级划分,第一级最低,第四级最高,而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人口位于第二级和第三级。全书的内容都说明四级划分概念,比过时的两类划分概念,更适合解释当今世界的各种事实。

5、”信息的过度简化,会带来误导性的信息.”

平均数就是对所有数据的一个简化,除了平均数,人们更容易注意到数据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忽略数据的整体分布。从平均数看,美国人的人均收入高于墨西哥人,但是根据数据分布曲线,可发现两者是重叠的,中间并没有鸿沟。另外我们几乎所有的二手信息都经过大众媒体的过滤,而大众媒体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总是报导二元极端化个案,而不反映代表大多数的现实。

6、“让我们揍我们的祖母吧!”

这是一个有趣的案例,用于阐述我们趋向于将问题归咎于他人的本能。大型的医药企业没有为贫困人群专有疾病做任何药物研发时,其根本原因不是药企本身,而在于我们的祖母们,结论初看让人诧异,但作者的论述有理有据,又让人哑口无言。我们不应将问题归咎于某人,而应该从系统层面寻找问题根源,书中类似的案例还有2015年4000名难民偷渡而全部在地中海溺水而亡的事件。

7、彩蛋:

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商业案例。某药厂以低于原材料成本价销售药品,但又不至于亏损,还能以合情合理地方式实现盈利,这怎么可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书中一探究竟。